智者的勝利
游戲中的孫權形象
文/宋延坤
一心取勝的劉備最終輸掉了夷陵之戰,而被動應戰的孫權卻贏得了最終的勝利。那么,孫權到底做了哪些工作,才讓自己笑到了最后?
向曹丕稱臣,減少腹背受敵風險
在發動戰爭之前,劉備把蜀漢和曹魏之間的關系搞得非常緊張,不得不安排大將和重兵加強對邊境的防守。孫權則不一樣,對于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這件事,他不僅沒有公開發表任何的反對聲音,甚至還派出使者向曹丕稱臣,獻上了很多寶物,送還了朱光和于禁等俘獲的曹魏將領,并坦然接受了吳王的封號。
以當時的形勢來看,孫權選擇向曹丕稱臣還是很有必要的,因為他這樣做等于承認了曹丕稱帝的合法性,而作為回報,曹丕可能會取消趁機南下偷襲孫權的計劃。這也就是說,劉備出兵東征的時候需要面對雙線備戰的局面,面對的風險很大,而孫權因為和曹丕提前達成了政治默契,面對的風險則小了很多,他可以拿出足夠多的精力去對付劉備,各方面的顧忌會比自己的妹夫少很多。
對于向曹丕稱臣這件事,在孫吳內部還是有很大爭議的。有不少部下就說:“為什么要向曹丕稱臣呢?您應該自稱‘上將軍’‘九州伯’才行!” 在這里需要解釋一下,無論是“上將軍”還是“九州伯”都是古代的官名,孫權的部下把這兩個職務提出來,有很強的指代性,意思是讓孫權保持獨立的強者地位。對于部下們的意見,孫權不以為然地說:“從古至今就沒聽說過‘九州伯’這樣的稱號,我沒必要給自己扣一頂這樣的帽子。再說了,沛公劉邦在當皇帝之前,不是也接受過項羽給的‘漢王’這個稱號嗎?那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罷了,我們又沒有什么損失?!辈坏貌徽f,孫權的確是一個政治家,雖然他也可以像曹丕、劉備一樣登基稱帝,可偏偏愿意彎腰向曹丕稱臣,這樣的胸懷可不是一般人所具備的。
話又說回來了,孫權雖然接受了曹丕的吳王封號,卻沒有表達絕對的臣服態度,比如,曹丕曾以封孫登(孫權長子)為東中郎將、萬戶侯的理由,讓孫權將年僅12歲的孫登送往曹魏充當人質。但孫權馬上上書給曹丕,以孩子年幼為理由,辭掉了曹丕的封賞。
整體實力強,敢和劉備打消耗戰
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夷陵之戰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,不過,我們在之前的欄目中也指出了,這其實是一場旗鼓相當的對抗,孫吳不僅沒有多少劣勢,整體實力甚至還要比對手強一些。我們所說的“整體實力”又都體現在了哪些方面呢?
其一,兵馬數量多。劉備的部隊開拔后,孫權馬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,統率朱然、潘璋、韓當、徐盛、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迎戰。劉備出征的時候帶了五萬多兵馬,孫權則安排了五萬多兵馬迎戰,從雙方兵馬數據上來看,孫權的優勢看起來不是足夠大,不過,孫權倒不會因為自己的兵馬數量不夠多而擔心,為什么這么說?因為除了那些防御曹魏的兵馬和自己帶出去的五萬兵馬,劉備幾乎沒有了任何補充兵可用。孫權就不一樣了,孫吳當時的人口總數不會低于兩百萬人,孫權可以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隨時增加援軍。
在這里順便也說一下,孫權并不是一直坐等北方的流民自愿前往吳越地區,很多將領在出征時都承擔上了擄掠他國百姓的重要任務。
其二,保障能力強。我們在之前的欄目中說過,蜀漢大軍勞師遠征,在后勤保障工作上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,而以逸待勞的孫吳部隊則沒有這個問題。更為重要的是,孫吳一方一直都很注重農業和經濟的發展,這也就是說,孫權不用擔心糧餉的問題,反而更希望和劉備打消耗戰,為什么這么說呢?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孫權的地盤雖然大,可因為地處江南且人口較少的緣故,很多地方沒有得到開發。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,孫權是非常重視屯田工作的,比如,陸遜等很多孫吳的重要將領和官員,都曾在偏遠地區擔任過負責屯田的官員。北方大量流民的南下,不僅為孫權帶去了大量人口,也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,所以孫權還得到過“帶甲百萬,谷帛如山,稻田沃野,民無饑歲”的高度評價。劉備在發展生產的工作上做過什么?很遺憾,蜀漢一方開展屯田工作的時候,還是在諸葛亮北伐之后。
再者,孫權還非常重視紡織業、冶鑄業、航海業、鹽業等方面的工作,這些行業的逐漸興起,也為孫權提升國力、強化統治發揮出了重要作用。
識人眼光準,任命陸遜擔任主帥
為了迎接來勢洶洶的劉備,孫權任命陸遜擔任前線總指揮,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冒險的安排,因為當時的陸遜年僅38歲,還不被世人所熟悉,而63歲的劉備早已身經百戰。
陸遜走上主帥的位置以后,就遭到了很多質疑:因為沒有在第一時間派出援兵援救孫權的族侄孫桓,諸將的意見很大;面對蜀軍的挑釁,孫吳諸將強烈表示要出戰,可陸遜無論如何也不答應,于是,大家紛紛認為陸遜是害怕劉備,有怨氣也有怒氣;有些老將軍和出身高貴的將領不服從管理,陸遜在加強軍紀的同時選擇了忍讓……
戰爭勝利結束后,諸將真正被陸遜的謀略和指揮才能所折服,而聽說了陸遜在軍中飽受質疑且有部下不服從管理的情況后,孫權馬上找到了陸遜:“你當初怎么不把諸將不服從管理的事情告訴孤呢?”陸遜坦然地說:“一直以來,我都是深受您的厚恩,因此才得到了比我能力更重要的使命。這些將領都是您親近的人,都是驍勇善戰的猛將和國家的功臣,也是將來我們干事創業所依靠的人。我陸遜雖然沒有什么才華,卻非常仰慕藺相如和寇恂謙虛謹慎的人品,因此我在工作中必須要忍辱負重,只有這樣,才能和大家一起建功立業?!蔽覀儚倪@番話里就能看出來,陸遜擁有擔任三軍主帥的胸懷,光是從團結隊伍的角度考慮,孫權就選對了大都督。
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,孫權之所以選擇陸遜當大都督,也是因為對其軍事水平有一個基本的了解。陸遜不是書生,人家從二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指揮軍事行動,在大破關羽、奪回荊州的軍事行動中,他的作用不比呂蒙小多少。再者,孫權可不僅僅只有一個陸遜,在前線作戰的朱然、潘璋、韓當、徐盛、孫桓等人,哪一個不是身經百戰,哪一個不比劉備帶到前線的將領名氣大?
再一次遷都,孫權坐鎮武昌指揮
孫權為什么能夠贏下夷陵之戰,無論是史學家還是普通歷史愛好者,都能說出自己的觀點。不過,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容易被忽略,或者說沒怎么被強調過,那就是孫權在劉備登基稱帝的公元221年,將自己的治所從公安遷到了鄂縣,并將鄂縣改名為武昌。孫權為什么要這樣做?
有些觀點認為,孫權從更靠近前線的公安往后撤,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。對于君主來說,都城或治所距離戰場越遠,自己的安全系數就越高,可在筆者看來,孫權把自己的治所遷到距離前線更遠的武昌,可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,而是出于指揮整場戰役的考慮,因為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來看,武昌比公安更重要。
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,相對于蜀軍而言,孫權的確是后撤了,可相對于曹魏來說,孫權的治所卻前移了。這也就是說,出于對整條長江戰線的掌控考慮,孫權把治所定在武昌,可以達到既能盯著劉備也能防著曹丕的目的。在這里順便也說一下,在孫權掌控江東地區的50多年時間里,曾四次遷都,這不是因為他喜歡搬家,而是因為每一次的遷都都是出于戰略考慮。